前头一样有军队正步、有导弹巡航、有坦克轰鸣,但镜头总是爱定格在最后那些花里胡哨的摩托表演上——不止印度媒体,就连国外视频网站上的剪辑,也都盯着这部分狂放。久而久之,印度阅兵就跟摩托杂技绑定了,像一个有标志性动作的角色,成了全民记忆点。
其实背后更有意思的事。这些摩托杂技演员他们很多来自印度“边防警察部队”(BSF),是正经军队的一环。而且能登上国庆阅兵台表演,可不是随便选的,那是一种荣耀,能上台的人都要经过多年严格训练,就像选拔仪仗兵一样苛刻。在他们看来,这不仅仅是炫技,更是一种国家象征,一种属于印度的“战斗美学”。
但问题也在这。阅兵本该是展示一个国家的军事肌肉、组织能力和意志的窗口,可印度的做法却像一场嘉年华。不是说娱乐不行,而是当军队成了舞台,战士成了演员,那份本该肃穆与威严的氛围,很容易变了味。
尤其是在国际社会眼里,印度阅兵的画风有时候会被解读成“不严肃”甚至“可笑”。于是,中国阅兵和印度阅兵的对比,成了不少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密码,一个整齐划一、刀枪入鞘,一个摩托飞舞、笑料百出。
当然,不能全怪印度人民喜感十足,他们的文化确实不同。这个国家一年到头节日不断,宗教活动缤纷多彩,对形式感的执着远超你想象。他们愿意在婚礼上请来大象出场,也愿意在国庆阅兵上摆出叠人塔表演,觉得只要热闹,就有节奏,只要整齐,就有力量。你笑他土,他还笑你没生活。
但从国家形象和对外传播角度看,印度的这种“全民狂欢式阅兵”却让自己陷入了一个尴尬局面。对外人来说,记住的不是印度导弹的射程,也不是坦克的型号,而是那一幕幕人叠人的摩托雕塑。当印度想要告诉世界它有大国野心时,很多人第一反应却是摩托上玩杂技的小哥在空中比心。这种认知偏差,不是靠几篇媒体公关稿就能抹平的。
其实印度军方也清楚这个问题。他们在过去几年尝试增加硬核装备展示的时长,比如“烈火”导弹、“阿琼”主战坦克和“光辉”战机的亮相比以前频繁了很多。但很明显,文化的惯性并不好改,观众的注意力依旧被那群“飞摩托战士”牢牢吸走。
更麻烦的是,印度国内对这类阅兵“创意节目”并没有太大争议,相反还形成了自己的“粉圈文化”,每年都有人期待摩托叠多高、动作多花、彩带多闪,整个阅兵逐渐向表演秀倾斜。
这就形成了一种错位:国家想展示强军,群众偏要热闹,媒体盯着搞笑,海外观众满屏困惑。表面上是文化差异,深层却折射出印度军政之间对“国家形象”的理解错位。尤其是在和邻国对比时,那种落差会变得格外明显。
有人说难道中国就没有花车、舞龙、跳舞这些元素?当然有。
可中国将这些内容安排在游行队伍之后,刻意和阅兵分离,把仪仗展示和群众表演一分为二,逻辑清晰、节奏分明,信息传达也更精准。而印度则一锅乱炖,把各种内容糅合在一起,分不清哪是军威哪是民乐,到头来热闹是有了,严肃没了。
其实印度阅兵的这一整套模式,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沿袭英式传统后逐步演变出来的。一开始也想学正统英式步伐展示军容,但慢慢加入本土化元素后,就变成现在这个四不像。
你要说他们不想展示军力?不可能,他们军工确实也在进步;但你要说他们不想出圈?也不对,他们就是希望通过摩托叠罗汉吸引眼球,哪怕是争议,也要被看见。
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,印度阅兵和中国阅兵最大的差别,不在于表演形式,而在于核心逻辑。一个是“要看”,一个是“要震撼”。一个是追求热闹氛围,一个是渲染军事力量。一个像舞台剧,一个像战地演习。这种背后的价值观差异,才是阅兵视觉落差的根本所在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